6G将突破传统的移动通信的范畴,实现通信与大数据、计算、人工智能、感知和安全等的一体融合,支持一切皆服务的发展目标。所以,6G既要全面提升传统的通信能力,也需要对网络能力进行扩展,构建更加综合的能力体系。一方面,6G更高网络容量需求的满足需要更加丰富的频率资源,更大峰值速率的获得需要更大的连续大带宽,而比毫米频段更高的太赫兹则兼具了满足这两方面需求的特征;另一方面,6G需要进一步提升网络定位与感知的能力和精度,实现通感的一体化融合设计,由此解锁更多的应用场景,而太赫兹由于其频段更高、波长更短,同时带宽更大,所以在感知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太赫兹频段已成为目前6G研究的热点频段之一,但其研究和发展仍面临诸多的挑战:太赫兹频段路径损耗大导致覆盖能力有限;太赫兹频段的器件水平还有待进步,RF器件发射功率低、功率效率低,其相噪、频偏、频率不平坦等非理想特性对通信和感知设计的波形、调制、天线乃至整个收发机的性能影响较大;传统的高增益喇叭天线仅适用于点对点的通信,而大规模天线阵列则会带来成本、能耗等问题。
鉴于此,《无线电通信技术》拟组织“6G与太赫兹”专题 ,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一、征稿范围
- 太赫兹在6G中的应用场景
- 太赫兹典型应用场景下的传播特性
- 6G太赫兹通信波形、调制
- 6G太赫兹天线技术与大规模MIMO信号处理
- 6G太赫兹通信收发机设计
- 6G太赫兹通信与感知一体化的理论、技术与系统设计
- 6G太赫兹与中低频段的协同与组网
- 6G太赫兹通信收发机设计与验证
- 6G太赫兹器件与工艺
- 6G太赫兹卫星通信与星间链路
- 6G太赫兹样机与原型系统
二、特邀策划人
刘光毅,博士,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8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首席专家和6G总监、毫米波与太赫兹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通信学会太赫兹通信委员会委员、工信部IMT-2030推进组无线技术组副组长、6GANA TSC成员和TG2主席。2007--2013年负责中国移动的TD-LTE演进技术的研究、标准化、产业化和国际推广;2014--2020年负责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5G关键技术研究、标准化和产业化推进;自2019年开始负责中国移动的6G研发。曾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研发项目10余项,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2015年通信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17年团队入选央企楷模,2018年和2021年分别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入选全国劳模,先后荣获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一等、二等奖共5项、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优秀奖3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20余项,个人授权专利2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
陈智,电子科技大学教授,通信抗干扰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太赫兹通信技术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太赫兹通信国家级创新团队带头人,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委员,IMT-2030(6G)推进组太赫兹通信任务组召集人,中国通信学会太赫兹通信委员会主任委员和无线移动通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太赫兹通信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2项。
三、重要日期
计划出版日期:2024年1月第1期。
四、征文要求
1. 论文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推广应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2. 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分类号、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通信作者联系方式等。请用word排版,具体格式请参考《无线电通信技术》网站的论文模板。
3. 编辑部收稿邮箱:ctibjb@163.com,请注明专题名称。
刘光毅教授 邮箱:liuguangyi@chinamobile.com
陈智教授 邮箱:chenzhi@ue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