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通信技术

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面向2030年及未来的6G网络,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先进计算等信息技术交叉融合,实现通信与感知、计算、控制的深度耦合,具备泛在互联、普惠智能、多维感知、全域覆盖、绿色低碳、安全可信等典型特征。6G无线接入网作为6G网络重要组成部分,将呈现出一些重要新特征和能力,以支撑未来6G网络的发展愿景。这些特征和能力将对无线网络的设计带来重要影响,包括:① 人工智能技术在无线网络中应用,实现智能内生无线网络;② 面向用户和业务的需求,传统蜂窝架构以网络为中心的管理控制方式不再适用,为了更好地提升传输效率与网络定制化服务能力,无线网络将呈现出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络特征;③ 通信与感知融合,多维感知对接入网架构与空口传输方案带来的影响;④ 为了灵活支持不同的业务场景和需求,通过服务化RAN架构来实现网络功能按需定制,资源灵活配置,功能动态组合,成为业界积极探索的方向;⑤ 利用移动网络赋能多样化垂直行业业务是6G网络重要发展方向,需要开展面向确定性网络的无线网络需求和方案设计研究;⑥ 6G是一个全球全域无缝的通信网络,卫星互联网与地面蜂窝网络将深入融合,需要开展面向星地融合通信接入网架构及传输技术研究;⑦ 绿色低碳是6G网络典型特征,建立无线网络能效评估模型以及绿色低碳网络设计将是重要研究内容;⑧ 面向6G的语义通信与语义认知网络研究,探索语义信息新维度;⑨ 面向泛在连接的6G无线网络研究,支持6G万物智联新愿景。

   鉴于此,《无线电通信技术》拟组织“6G新型无线网络”专题,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一、征稿范围

  1. 6G无线网络应用场景需求与特征
  2. 智能内生的无线网络研究与设计
  3. 以用户为中心的无线网络架构设计与传输方案
  4. 通感融合的无线网络架构与传输方案
  5. 面向6G的服务化无线网络架构设计与验证
  6. 面向6G确定性网络的无线网络研究
  7. 面向6G的语义通信与语义认知网络研究
  8. 6G星地融合无线网络研究
  9. 绿色低碳的6G无线网络研究
  10. 面向泛在连接的6G无线网络研究
  11. 其他

二、特邀策划人

   孙韶辉,博士,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通信学会会士,现任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无线移动通信新技术创新性研究和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多项研究成果进入4G/5G国际标准,成为核心关键技术,现任IMT-2030推进组标准与国际交流组长。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课题10多项;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撰写专著12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科技奖项10余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卫星通信系统设计与关键技术等。

   许晓东,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我国4G、5G、6G技术攻关、国际标准、试验系统研发等核心工作。作为负责人完成/正在从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多项重点攻关项目,搭建了5G超密集异构试验网,研发了6G通用原型系统,被评价为“业界领先”。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担任工信部IMT-2030(6G)推进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制专家等,兼任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等。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检索6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其中12项专利已转让实施,多项标准化提案被接纳并形成国际标准。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组网理论、语义通信、智简网络、多址技术与卫星通信技术等。

三、重要日期

计划出版日期:2024年5月第3期。

四、征文要求

1.  论文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推广应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2.  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分类号、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通信作者联系方式等。请用word排版,具体格式请参考《无线电通信技术》网站的论文模板。

3.  编辑部收稿邮箱:ctibjb@163.com,请注明专题名称。

孙韶辉博士邮箱:sunshaohui@cictmobile.com

许晓东教授邮箱:xuxiaodong@bup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