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5G无线网络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对下一代6G无线网络的探索性研究也随之日益增强。在这一技术进步的背景下,6G网络被赋予了比5G网络更宏大的愿景和更高的性能目标。传统无线通信网络主要依赖于6 GHz以下频谱,甚至是3 GHz以下的频谱。受波长限制,这些网络通常采用较小规模的天线阵列,使得无线近场通信范围局限于数米甚至数厘米。因此,传统无线通信系统设计通常基于远场假设。未来6G网络将采用更大的天线规模和更高频段,使得近场特性变得更为显著。新兴技术的引入,如智能超表面、超大规模MIMO、分布式MIMO等,使得近场场景在未来的无线网络中更为普遍,传统的远场平面波假设将不再适用。从空间资源利用的角度来看,尽管传统无线通信系统在远场空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对近场空间资源的进一步探索与应用预计将为无线通信系统带来新的物理空间维度,进一步提升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因此,在6G网络中,近场区域将不可忽略,这激发了对近场技术新范式的研究。
鉴于此,《无线电通信技术》拟组织“6G近场技术理论与应用”专题,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一、征文范围包括
1. 近场信道测量与建模
2. 近场技术基础理论分析
3. 近场信道估计与反馈
4. 近场码本设计与波束管理
5. 集中式与分布式近场研究
6. 近场传输技术研究
7. 近场网络架构与部署
8. 基于近场的感知与定位
9. 基于近场的无线传能
10. 近场技术与其他6G潜在关键技术融合研究
11. 基于AI的近场技术研究
12. 6G近场技术应用场景研究
13. 6G近场技术标准协议设计
14. 近场原型实现与测试
二、特邀策划人
高飞飞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IEEE Fellow,国家杰青,IEEE通信学会杰出讲师。发表IEEE期刊论文200余篇,谷歌引用18 000余次。历任IEEE TCOM,IEEE TWC,IEEE JSTSP,IEEE TCCN等IEEE期刊以及《China Communications》编委;历任IEEE ICC,IEEE GLOBECOM,IEEE VTC等10余次国际旗舰年会的讨论分会共主席,以及50多次IEEE国际大会的程序委员会委员。荣获2022年中国通信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2022年江苏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2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通信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智能通信、通感一体化等。
菅梦楠 201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同年加入中兴通讯算法部从事6G预研工作,任职算法无线资深专家,参加IMT2030、CCSA等标准组织工作。作为主力参与推动多项白皮书撰写,代表公司参加6G技术论坛并发表演讲。同时,作为牵头人负责CCSA TC5WG6研究项目《智能超表面工程化关键问题研究》。参与著作一部《6G多天线与智能超表面》。,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并拥有10余项专利。
三、重要日期
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09月15日;
录用通知:2024年10月30日;
计划出版日期:2025年1月第1期。
四、征文要求
1. 论文应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数据真实可靠,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推广应用价值,未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或会议上发表,论文内容应不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不存在一稿多投问题。
2. 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分类号、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通信作者联系方式等。请用word排版,具体格式请参考《无线电通信技术》网站的论文模板。
3. 编辑部在线投稿系统:https://wxdt.cbpt.cnki.net/(来稿请注明专题名称)。
策划人邮箱:
高飞飞教授:feifeigao@tsinghua.edu.cn